接《杜甫的一生:屡败屡战,屡战屡败,留下一部诗史(四)》。
对于杜甫来说,“长大”是一瞬间的事情。
公元741年,杜甫已至而立之年,但仍每日只想吃喝玩乐。父亲去世之后,杜氏一族在当地的势力被迅速削弱,仅仅只是3年时间,从前“去天五尺”的显赫门楣便已日薄西山。
家族日渐衰败,从前所谓交好的亲朋友人一夜便没了踪迹。人走茶凉,而此时做了几十年“熊孩子”的杜甫,才真正懂得了父亲当初执意要求自己走仕途的原因。
那一日杜甫跪坐在祠堂之中,盯着满堂的祖宗牌位,思考了良久,最终决定去长安,考科举。
决心“安漂”那一年,杜甫33岁。和其他优秀应届毕业生相比,他一不占年龄优势,二没有后台支持,唯一能平步青云的机会,便是参加制举。
不同于科举,该制度是朝廷为选拔“非常之才”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,皇帝亲自参与人员选拔,无论年纪背景,只看品行文采。
得此消息,杜甫一路飞奔到了长安,考场之上,他洋洋洒洒写下千字长文,内容之丰富,措辞之华丽,惹得阅卷老师满心欢喜。
然而,旁人再高兴也是徒劳,最终还是要制定录取分数线的宰相李林甫拍板才算数,但杜甫倒霉,就倒霉在这李林甫身上了。
因为不想让民间选来的人才分散自己在朝中的势力,李林甫以一句“野无遗珠”回禀皇上,终是让所有参加制举的考生都落了榜。杜甫当然也未能幸免!
未完待续《杜甫的一生:屡败屡战,屡战屡败,留下一部诗史(六)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