续《杜甫的一生:屡败屡战,屡战屡败,留下一部诗史(十一)》。

  公元770年,杜甫58岁,他终于再次登上了北上长安的旧船。

  途经耒阳(如今湖南省衡阳市南部)时受风暴影响,杜甫与妻子被困于江上许久,幸得旧友聂县令相救才逃过一劫。

  漂于水上,杜甫夫妻饿了五天才得上岸,聂县令拿来牛肉美酒招待,盼他们能多留几日叙旧,可杜甫却反复拒绝。为了表达谢意,临行前杜甫特地写下一封书信:

  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》

  (选节)

  朗鉴存愚直,皇天实照临。

  公孙仍恃险,侯景未生擒。

  书信中原阔,干戈北斗深。

  畏人千里井,问俗九州箴。

  战血流依旧,军声动至今。

  “我这一生漂泊,还好有你们这帮朋友不嫌弃我耿直执拗,对我百般照拂。若有时间我也想与你们把酒言欢,只是听闻长安并不太平,贤臣受困,奸臣未捕,即使我如今已经老了,但仍要去看看,日后若有机会我们再好好叙旧吧。”

  一首离别诗,百字不舍情,没有人会想到,这便是杜甫留于这世间最后的痕迹。

  仅仅几天之后,杜甫便长眠于前往长安的旧船之上。

  阖上双眼之前,杜甫抬头望了望北方的天空,那里有他心心念念的长安城,可是这一次,他却再也不能在那里为自己明一盏灯火。

  自33岁决心入仕,到58岁长辞人间,杜甫穷尽半生望向长安,可长安却始终未曾回望与他。

  大唐极乐,人们需要李白“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”的荣耀,喜欢王维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的岁月静好,而杜甫时不时冒出的沉郁低回,终究只能是胡言乱语。

  盛世太平,长安说,他不需要这样的杜甫

  别于洞庭湖上,杜甫在去世后43年,坟冢才被远亲艰难迁回故乡。在收拾先祖遗物时,后辈在其作品中发现了那篇日后被千百年传承与吟诵的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:

  “自谓颇挺出,立登要路津。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”

  诗作写于安史之乱,杜甫虽腹背受敌,但却始终斗志满满,那时他说:

  “有朝一日,我定要助君王比肩尧舜,保大唐千秋万代。”

  一代诗圣,就这样带着遗憾离了,留下一部诗史。